二月二十七日,英國保誠集團將壽險業務員所賣的資產負債,連同業務員,以新台幣一元,全數讓售給中國人壽。

從前,保險業將業務員落跑所留下的保單,叫做「孤兒保單」。那時,保險公司都會出來安撫客戶,公司將派新的服務員,客戶絕不受影響。現在卻連保險公司都落跑了。

台灣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孤兒保單潮。去年十月,ING安泰出售,影響保戶約二百五十萬人。今年二月,英商保誠人壽影響保戶約九十萬人。已經進入實地查核階段的全球人壽,保戶數超過五十萬人。將出售四九%股權的南山人壽,保戶數超過四百萬。如果全球、南山也賣了,總計台灣有近千萬保戶受影響。

台灣成為歐系保險公司的提款機,投射出台灣保險市場環境的惡劣。拼裝車式的監理邏輯,對於國際接軌政策搖擺,造就「法規套利」的空間,保險公司在台灣最好賣,而保戶成了被棄羔羊。

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統計,台灣是亞洲第五大保險市場。二○○二年到○七年間,保費平均成長率高達一八%,與中國相當,僅次於印度。

所謂利差損,是指保險公司用來計算保費的利率(即保單預定利率)與實際投資報酬率的差距。保單預定利率高,保費就便宜。如果投資報酬率低於預定利率,意謂保險公司賺不到付給保戶的錢,為了保障保戶,政府會要求保險公司增資。

利差損的歷史共業,其實是二十年前,外商保險公司種下來的。那時,安泰等外商保險公司,為了搶市佔率,推出預定利率八%的保單,南山甚至出過一○%的保單,是壽險業惡性競爭的始祖。

台灣監理保險公司的RBC是美系,但幾個新會計公報又是歐系,兩個邏輯不同的系統相撞,造成二○○六年起,台灣壽險業淨值劇烈波動。一下年增二千三百億,去年又蒸發四千億,業界全年增資超過一千五百億。去年底,遠雄、國寶、興農、國華、幸福人壽淨值為負。
 

如今,媒體鬧鬨鬨地報導外商撤出的新聞,令許多保戶錯愕。不過,王儷玲認為,台灣保險惡性競爭,透過整併減少家數,對產業來說是好事,台灣也應從這次的事件中得到教訓。 

但保險一買,買終身,保險公司跑了,近千萬保戶成了孤兒,這種落寞的社會成本,卻難以估計。

節錄自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310/122/1fstc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th2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